天气预报:

工作动态

走进史家小学,讲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1-06-06
2021年6月4日下午,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团委联合发起的“北京市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系列公益宣讲活动”走进史家小学。史家小学多年来积极倡导和谐教育,“人与自然”是其和谐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恰逢2021年“六五”环境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主题宣传,受史家小学的邀请,来自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宣讲人孙爽,为400多名史家学子带去了一项新的公民意识培养课程内容: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视角,和师生们一起走进《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以下简称《素养》)的世界,去了解作为中国公民,关于环境与健康应该知道什么并且能做什么。

当孙爽老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同学能告诉我,环境里有什么呢?”动物、植物、水、二氧化碳……,但有一个答案让所有人陷入了思考:“老师,还有垃圾。”《素养》基本概念中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健康风险”。而人类活动常常在无意中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如对食物、能源和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了污染、资源枯竭、森林退化、海洋环境恶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进而危及自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就此,孙爽老师拿出了多张卫星遥感照片,通过北京及周边地区夜间灯光监测情况、不透水面分布情况、城市热岛范围变化情况等多年影像数据的对比,帮助同学们了解城市热岛效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的缘由,理解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对环境产生的深刻影响,引导同学们思考作为依赖环境生存的人类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现在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同学们在一小时活动中,认知不断被刷新,当听到2020年2月在南极洲测到的最高气温居然超过了20℃,比北京2月份平均气温还要高时,除了十分惊讶外则开始了更多的思考;观看了3分钟的短片《敬畏自然》后,其中“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需要大自然”的严厉警示,让同学们意识到地球并不健康,人类应该从保护环境出发,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用环境友好的行为去抚平曾经给大自然母亲带去的创伤,融于自然,成为和谐共生万物中的一员。

史家小学地球与环境金鹏团团长王红老师和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孙进秘书长表示本场宣讲活动的宣传效果特别明显,活动后就面向小学生开展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宣传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相约合作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