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青年学术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第14期顺利举行

时间:2023-09-26

2023年9月23日,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的“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第14期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沙龙由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刘树枫副教授(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托人才)召集,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线上活动。

流域水系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充足的环境容量和优良的人居环境为人类文明演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微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加强对天然河流/湖泊、人工调水工程等流域水系功能的研究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举措。

本次学术沙龙以“流域水系结构及生态效应研究”为主题,特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代天娇副教授作为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的王易初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党晨原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余珂副研究员作为主讲嘉宾,围绕流域水系形成格局及机制、河湖微生物生态环境效应开展学术交流,与领域内青年学者共同学习研讨,为实现流域水系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资源利用贡献力量。

王易初博士以“流域水系特征及其效应研究”为主题开展报告,主要介绍天然水系格局、识别与表征方法、形成机制、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水系格局的若干资源-生态-环境效应,进一步在构建航道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协同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基础上揭示了全球大河航道-大河经济带可持续性及其动态演变规律。

党晨原副教授以“丹江口水库微生物群系特点及氮转化机制研究”为主题开展报告,通过采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丹江口水库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培养、稳定同位素示踪等方法揭示了水库中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特点以及微生物氮转化的机制,为水库生态功能的稳定提供了微观视角。

活动召集人刘树枫副教授以“河流完全硝化细菌地理学分布与功能基因特征研究”为主题开展报告,揭示新型氮转化群体完全硝化细菌在亚洲最大河流—长江的水体和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在上游高原/山地/丘陵地貌的硝化群体丰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重新评估世界大河氮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长江中广泛检测到完全硝化细菌的原位表达,发现其具有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的“分工”现象、好氧混合营养及同步硝化反硝化等代谢潜能新特性,为其工程化应用提供新见解。

余珂副研究员以“盐碱湖微生物基因组的高精度捕获及环境工程应用初探”为主题开展报告,介绍了近期开发的基于第二代及第三代测序数据的BASALT封箱分析技术,该技术获得的高质量基因组数量是当下流行的封箱分析及修正软件的两倍以上,进一步利用BASALT对中国西北部107个盐碱湖进行了微生物组调查,发现并富集了一类可直接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原液处理的藻菌共生体。这项研究为理解湖泊微生物组提供了重要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环境工程意义。

本次沙龙促进了从事流域水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对后续解决河湖水库宏观/微观环境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也将继续在该领域不断耕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本期沙龙召集人:刘树枫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博雅博士后。主要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结合微宇宙培养和规模性实验,研究江河水体/沉积物、地下水微生物组对宏观自然环境、局部极端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的响应,为河流、地下水环境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10篇论文,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1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有效激发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人才活力,助力建设青年人才队伍。

 

“首都环境视界”品牌下推出的,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发起组织的青年学术沙龙项目。既是我会做强做实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也是热诚精准服务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并不断创新的会员分类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旨在借助首都站位和独有优势,营造生态环境领域“学有专长,意有专趣”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包括全体会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间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22年为首次尝试,全年举办16期沙龙活动,邀请权威专家、青年学者做了60个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各地生态环境领域有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与探索,学会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023年第二季目前已经举办了14期,预计全年将举办20期沙龙活动,有至少60名专家与我会青托人才共同完成约80个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