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首期顺利举行
2023年06月10日上午,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环境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的“首都环境视界”第二季第一期青年学术沙龙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为“低碳绿色环境与能源领域新技术”。开场环节由北京环境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黄玉虎研究员主持,学会副理事长汪群慧教授做开场讲话,对学会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与充分肯定,并希望所有参加沙龙活动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者能够共同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学术共同体,为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贡献一份力量!
学术沙龙环节由青托人才、北京科技大学于淑艳主持,她的青托导师李从举教授做主旨报告,并邀请了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低碳绿色环境与能源领域新技术开展学术交流,来自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线上沙龙活动。
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性关系人类的未来。其中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而能源则是我们生活的动力。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存,而能源的短缺和过度使用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保护环境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更加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确保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青托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李从举教授以“高性能高功能纳米纤维纺织品”为主题,做主旨报告。详细阐述了纳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因此在吸附、分离、过滤、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报告主要介绍了纳米纤维研究、开发及应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魏卡佳副教授、盐城工学院张永昊教授以“催化层结构调控对膜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强化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过滤型膜电极的催化层结构及其表面电荷分布对电化学反应的界面传质和催化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开展了催化层结构的调控研究,在基体上构建出动态或多孔的催化层结构,并揭示了催化层结构调控对电催化性能的强化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杨林燕副教授以“聚酰胺膜材料在溴氯共存体系中的损伤动力学研究”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活性氯是常用的控制水体病原体污染的消毒剂,也是控制和预防膜生物污染的添加剂。然而,聚酰胺膜暴露于消毒环境下易被降解。此外,溴离子与游离氯共存时会生成活性溴,加剧膜的降解程度。传统观点认为,HOX和OX−(X代表氯或者溴)是卤化降解膜材料的主要活性组分。然而,对卤化反应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在溴离子与游离氯共存情况下,亦会生成HOBr、Br2O、BrOCl、BrCl和Br2等活性更高的组分。本研究通过动力学方法评估了溴化活性组分对聚酰胺膜降解的贡献率,进而为膜材料损伤预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青托人才北京科技大学于淑艳以“电纺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性能研究”为主题,详细介绍了电纺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在电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电纺碳膜的电催化医药废水降解性能和甲醇燃料电池阴极ORR电催化性能等领域。本报告介绍了电纺碳纳米纤维在这两个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本期沙龙进行过程中,60余名与会人员围绕低碳绿色环境与能源领域新技术展开了积极探讨和深入交流,学术气氛浓厚。北京科技大学将围绕“低碳绿色环境与能源领域新技术”继续潜心开展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为青山绿水贡献力量。
本期沙龙召集人:于淑艳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导。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治、电催化高级氧化技术、纳米纤维等环境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科研与成果推广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高水平论文20余篇。北京环境学会会员,入选“北京市科协2021—2023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首都环境视界”品牌下首先推出的就是由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发起组织的青年学术沙龙。这既是我会做强做实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也是热诚精准服务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并不断创新的会员分类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旨在借助首都站位和独有优势,营造生态环境领域“学有专长,意有专趣”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包括全体会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间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22年为首次尝试,全年举办16期沙龙活动,邀请权威专家、青年学者做了60个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各地生态环境领域有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与探索,学会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023年预计将举办20期沙龙活动,将有至少60名专家与我会青托人才共同完成约80个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