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青少年河湖科考环境教育系列活动之大运河系列第三站:寻源瓮山泊
活动主题:
青少年河湖科考环境教育系列活动
之大运河系列科普活动:寻源白浮泉
主办单位: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
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协办单位:
北京水利学会
北京水生态与水土保持学会
2024年4月20日,青少年河湖科考环境教育系列活动之大运河系列第三站——寻源瓮山泊,在颐和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继续吸引了来自大运河沿线的同学一起了解大运河,弘扬大运河文化。
活动从京密引水渠边开始。学会科普部仇海春老师首先带大家回顾了上一期在白浮泉遗址了解到的大运河水源的情况,认识了白浮瓮山河上的青龙桥,以及现在控制颐和园进水量的“颐和闸”,从外观察水闸的结构。
早年青龙桥不在今天的位置(京密引水渠上),而是在距现桥西南百余米的北旱河上。当年北旱河的河道犹如一条青龙南北而卧,水从南往北而流,明朝时在旱河入口处建有一座单孔青石桥,就像一把斩龙之剑插在龙的脖子上,初称“斩龙桥”,意为抑制河水泛滥,后因“斩”字不吉而改称“青龙桥”。
现在青龙桥的位置在清代时形成较大的聚落,人口密集,街市繁华,称“青龙桥镇”,青龙桥镇东西街中间的河道上修建了一座平面石桥。民国时这座桥因年久失修已很破旧,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京密引水渠时,在水道上新修了一座单跨钢筋水泥桥,称“青龙桥”。而今古镇已拆迁,但青龙桥尚存。
随后,科考队伍从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走不多远就再次见到了颐和闸的南面,并在附近看到了半壁桥,以及连接后溪河的界湖桥。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界湖桥为西堤六桥之第一,桥有三个方形桥洞,站在桥上能望见半璧桥如一弯新月倒映在东逝的河水上面,其游览环境幽雅宜人。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南水北调工程则选择了昆明湖西侧的“团城湖”作为调蓄水库。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走上西堤,满眼新绿,春日的气息扑面而来。沿湖边向西堤漫步,可见满堤桃红柳绿。沿着西提一直向南,经过了豳风桥(又叫桑苎桥)、玉带桥,从玉带桥下来就来到了被密集的铁柱围起来的宽阔水面,这就是著名的团城湖。队员们纷纷走到“候鸟观赏窗口”去观察团城湖水面的情况。
队员们来到团城湖最北端,隔着铁栅栏观察南水北调的重要节点—团城湖北闸,了解水闸在南水北调以及调蓄密云水库中的重要作用。在“耕织图”景区(水操学堂区域),大家一起观看了“耕织图”昆仑石碑,了解蚕神庙的故事。随后进入到水操学堂旧址参观了耕织图景区及水操学堂历史文化展,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
活动最后,科考队员们分享了今天学到的大运河有关知识以及感悟,并表示希望继续参加河湖科考大运河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