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青年学术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第18期顺利召开

时间:2023-10-24

2023年10月21日,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第18期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沙龙由来自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能源资源研究所的刘佳琪高级工程师(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托人才)召集,来自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1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线上活动。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空气污染问题逐渐增多,PM2.5浓度的监测一直都是环境监测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更加细小的超细颗粒物(PM1)浓度的监测也是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此类颗粒物可由呼吸直接进入人体,可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环境监测领域对此类型颗粒物的浓度监测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期学术沙龙以“环境颗粒物检测评价”为主题,特邀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环能所张国城所长作为主持人出席,邀请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文研究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瑜工程师和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环能所刘佳琪高级工程师作主题报告,围绕环境颗粒物监测仪的计量评价、PM2.5切割器标定技术研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组分量计量需求和颗粒物采样效率评价方法研究等开展学术交流,与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共同学习探讨。

张国城所长以“环境颗粒物监测仪的计量评价”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围绕颗粒物监测仪的计量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量值溯源方法、不同浓度范围的校准装置搭建及表征等,然后介绍了光散射仪器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最后就目前颗粒物监测仪相关的规程规范适用性和此类仪器的计量难题等展开了讲解,该报告为如何更准确地实现环境颗粒物监测仪的计量评价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杨文研究员以“PM2.5切割器标定技术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首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颗粒物监测技术及设备、PM2.5切割器的工作原理及评价意义,然后介绍了我国PM2.5监测存在的问题,展示了颗粒物标定平台的整体思路、研究内容,以及颗粒物切割特性检测装置、多分散气溶胶发生混匀装置等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粒子传输效率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此报告对颗粒物标定技术中的各项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思路。

王瑜工程师以“环境空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组分量计量需求”为题开展了报告,讲解了目前PM2.5和PM10在线监测量值溯源需求及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切割器的分离性能、采样流量等关键量值影响,质量浓度传感器的误差和缺少逐级溯源技术等,并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介绍了颗粒物组分在线监测面临的难题与量值溯源路线,最后介绍了传感器监测计量的需求,本报告为颗粒物浓度和组分的计量难点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

活动召集人刘佳琪高级工程师以“颗粒物采样效率评价方法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对比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颗粒物采样效率评价方法,介绍了所在团队开展的基于静态箱法的采样效率评价结果,包括不同原理、不同流量的切割器、生物气溶胶采样器等,并探讨了采样流量、颗粒物种类、采样器结构尺寸等关键因素对采样效率的评价结果影响,为各种类型采样器的采样效率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

本期沙龙活动促进了从事环境颗粒物检测评价领域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开拓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对环境颗粒物检测评价的研究思路,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期召集人:刘佳琪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环能所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监测仪器的计量技术研究,围绕PM2.5/PM10切割器及不同类型的颗粒物采样器采样效率评价开展工作,探究采样流量、颗粒物类型等因素对采样效率的影响。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起草人承担国家或地方校准规范3项,以第一作者在《计量学报》、《环境科学学报》、《中国测试》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所著论文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六届北京青年优秀论文”奖,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有效激发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人才活力,助力建设青年人才队伍。

 

“首都环境视界”品牌下推出的,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发起组织的青年学术沙龙项目。既是我会做强做实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也是热诚精准服务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并不断创新的会员分类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旨在借助首都站位和独有优势,营造生态环境领域“学有专长,意有专趣”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包括全体会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间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22年为首次尝试,全年举办16期沙龙活动,邀请权威专家、青年学者做了60个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各地生态环境领域有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与探索,学会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023年第二季目前已经举办了18期,预计全年将举办20期沙龙活动,有至少60名专家与我会青托人才共同完成约80个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