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科普动态

河湖科考|认识清河之清 还原自然之本

时间:2019-06-13

6月2日是清河户外科考的最后一站,起点为下清河闸,终点为清河与温榆河交汇处,全程将近11公里。因为路程长,活动内容多,参加活动的项目组成员早早赶到了集合地点——下清河闸西侧附近的左岸滨河路。因为前一天的雷阵雨,早晨感觉很凉爽,不过清河的河水看起来有些浑浊,杨老师的自然河湖课堂就在这里开讲了。

杨老师每次必提“流”和“域”的概念,如果用水泥将河道都封起来,河水只在河道里走,就没有了“域”。缺水的北京,是要留住一切可以留住的水,在“域”的范围里尽可能留住宝贵的水。杨老师于是向众人提了一问:知道为什么最后一站的起点选择这儿?大家当然不明就里,于是跟杨老师从下清河闸的西侧绕过水闸,来到水闸的东侧,大家惊奇地发现,与西侧清河河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了水闸一百米左右,河道两岸的水泥护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土坡,土坡上的草看起来不像人工草坪那么好看,其妙就在是自然生长的野草哦。
 


 

杨老师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用野花野草替代人工草坪,自然状态下的土坡比起水泥护岸,让人感觉舒服,因为自然呀。没有了水泥的封堵,河水会自然漫溢到两岸的土壤里,野花野草自然地生长。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开始观察两岸周边的情况,比如交通道路、周边建筑物以及活动人群,并提示大家往下游行进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两岸周边情况的变化。有眼尖的队员发现,下清河闸居然是双数闸孔,而且10个闸门全部打开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一站时卢总说过,闸孔都是单数的。此外,现在闸门全都打开,不担心河里的水都流走吗?科考队员带着这些问题,要向在清河终点处等着我们的卢总问个明白。
 

和土坡合个影,以示科考重点关注了清河自然状态的河岸。
 

在监测水质、科考采访的领队和队员们
 

带着观察和思考的问题,科考队伍来到了清洋河入清河的汇入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橡胶坝,杨老师于是给大家科普起橡胶坝来。一路上见到的都是钢筋水泥的水闸,这儿选用橡胶坝肯定有其道理。原来橡胶坝,又称橡胶水闸,是用高强度合成纤维织物做受力骨架,内外涂敷橡胶作保护层,加工成胶布,再将其锚固于底板上成封闭状的坝袋,通过充排管路用水(气)将其充胀形成的袋式挡水坝。世界上首座橡胶坝1957年诞生于美国,我国第一座橡胶坝建成于1966年,这座建在北京右安门的橡胶坝至今运行正常。橡胶坝与常规闸坝相比,造价低,工期短,抗冲击,止水效果好,汛期不阻水,维修管理方便,还可用于城区园林美化。据了解,清洋河除了这座彩色橡胶坝,还有另外1座,造型相对优美,线条流畅,作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可再为水景锦上添花。

科考队员则在孙老师带领下观察所在小桥两侧的河面及河岸情况。大家发现水面漂浮物差异明显,靠近橡胶坝的一侧较多,两位工人手拿耙子正在清理漂浮物;另一边为清洋河与清河的交汇处,水面相对清洁。这种现象有些令人费解,清洋河河水汇入清河,桥南侧高程比位于北侧的清河高,水面漂浮物应该流向清河才对。大家开始分析推测原因,要问的问题越来越多。

这回是科考车队沿着滨河路一路东行,去往清河的最后一道水闸----沙子营闸。上午十点过后,开着的车窗吹进来的风依然凉爽,因为有清河相伴,因为是自然河道,虽然河岸野草斑驳,并非满眼绿色,却依然令人心旷神怡,不知不觉中半个小时行程就过去了。

睿智又可亲的卢总如约来到沙子营限泄闸,又来为科考一行人担任义务讲解员。进闸前,她再三强调了组织纪律性,安全必须放在首位。沙子营闸位于清河与温榆河汇合口处,是清河入温榆河的重要控泄建筑物,设有3孔液压翻板式平板钢闸门(净宽20米*高4米),控泄挡水时呈直立状,非汛期全部开启时处于平卧状态,闸门可当桥使用。卢总告诉大家,这个闸现在处于的就是敞泄状态。它的主要任务是调洪错峰,其调度异常复杂,事关清河、温榆河甚至是下游的通州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只有市防汛总指挥才有调度权限。清河是北运河的二级支流,汛期应按照规定将洪水排入北运河,超出允许的排洪量,将对下游的天津、河北产生巨大压力,遭遇投诉事小,人命关天不容儿戏,因此每次开闸放水一级一级签字的手必定是颤抖呀。卢总指着水闸的西向不远处,那是清河下游规划出的一大片蓄滞洪区,以保证下游流域的安全。目前已经进入今年的防汛期,科考一行人事先进行了安全教育,签订了安全承诺责任书,才被允许进入这里参观的。卢总希望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相关教育,建立城市防洪蓄滞的概念,从百忙工作中抽出时间两次给孩子们科普水利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以唤起城市居民和城市未来建设者对水环境的关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卢总愉快地接受了小科考队员的采访,并回答了有关问题。原来下清河闸全开,因为前一天的降雨导致水质变差,放水以及河道清洁工人作业联动,可以尽快让河水清洁起来。

沙子营限泄闸附近还安装有全光谱水质分析仪,梁云平老师及谢博士专门给大家讲解了一种新的水质监测结技术——指纹图谱污染溯源技术,这是基于水体中有机物可发出荧光光谱原理,通过浓度与光强呈正相关指纹谱图比对,实现污染源排查。根据污染源指纹图谱的不同,利用大数据可以溯源追踪污染物来源,助力环境监管执法。看起来简简单单,用起来却实实在在,数字时代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将不断更新迭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人。

不远处即是清河与温榆河的交汇处地方,水草繁盛,白鹭轻舞,一派生机,在此垂钓的人正享受着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闲适与安宁。从清0走到这儿,全程23.7公里,科考一行人了解了清河的历史变迁,看到了清河水污染治理的成效,参观了重要的水闸和再生水厂,对再生水作为北京新水源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孩子们获得了对环境的认知和责任。在清河的每一次户外科考活动中,无一例外地会看到河道清洁工人辛苦作业的身影,我们理解到水环境对城市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不易与艰巨,期待相遇在下一次的河湖科考公益活动中,邀约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中来,在探究河湖奥秘的同时,将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的理念践行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