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科考笔记

”科考采访”原来可以这样有趣

时间:2019-04-27

在今年的河湖科考活动中,我们引入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参加科考的队员、专家、志愿者、家长都积极参与到科考活动中,成为科考活动的策划、实施和互相学习的积极行动者;同时我们引入了PBL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在科考过程中融入探索发现、变革创新、动态反思的学习精神。在我们介绍PBL项目式学习方法的时候,常感很难用只言片语概括PBL丰富的内涵和探索发现创新精神的本质。我尝试用在第二次河湖科考中,我们“水宣传组”在完成“采访”这一任务过程中,反映出的PBL的一些特点,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上一期的综合报道中,我们观察到其他队的队员都非常成功有效地进行了实地采访,给予了我们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第二次河湖科考中,我们队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高效完成实地采访任务?我们组队员几乎是在边走边寻找采访对象的同时,迅速商议出我们采访的内容和概要。
 

广济桥和小月河
 

作为“水宣传组”的队员,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有关水的人文历史情感议题,所以我们寻找的目标最好是在河岸边的居民。我们的运气不错,很快发现了四位在小月河边围桌喝茶的老人。当我们走上前去,礼貌地做了自我介绍之后,老人们不仅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还赞赏我们作为志愿者关心北京水环境的善举。
 

在小月河畔喝茶谈天的老北京们
 

袁予佯同学首先询问老人们在这里生活多久了,一位老人回答说可以追朔到他家四代以上(哇,好有历史感)。我们又问老人们在河边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在河边钓鱼但是不可以游泳”(看来很早以前就有河流保护意识啦)。说到钓鱼,我们赶紧向老人们普及一下上周刚学习到的清河里的鱼不可以吃呦。老人们都知道,说他们只吃小月河里(来源于护城河)钓的鱼,而清河里(来源于再生水,也就是中水)的鱼就是钓着玩,钓到后还会放回(钓鱼对很多老百姓就是一乐,如何平衡人性化环境治理和老百姓生活乐趣的问题也是一个人文话题啊)。
 

我们和老人们愉快地交谈

 

同学们发现墙边有一个大木桶,询问老人们是干什么用的,他们回答说是收集房檐流下的雨水的。老人们用收集来的雨水浇灌草坪,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以前觉得住在河边的人是不缺水的,没想到他们反而更珍惜水。

我们又询问老人们对近年清河变迁的感受,他们普遍对这些年清河治理和环境的美化感到很开心很满意;同时提到每到降雨季节,还会有邻近小区排水发出臭味......我们和老人们畅聊着,最后由于时间有限才不得不结束采访。

采访结束后,袁予佯同学感慨这次采访和以前很不一样。以前采访问四五个问题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这次感觉聊的很有意思很有收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想这是和我们采访的项目目标相关的。为了完成“水宣传”项目,我们需要不断搜集探究有关水的人文历史文化信息,这一研究主题使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我们在采访过程中,领队卷毛哥一直要老人们给我们讲故事,我想他是为了在将来我们创意“水宣传”项目的时候可以给听众讲出好故事)。

按照PBL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理想的工作状况是:四个专题小组在进行采访环节时,需要寻找不同的采访对象,设计不同的采访问题,收集不同侧重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积累是为了项目小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突破。比如,对于我们“水宣传”项目小组来说,通过这两次户外科考各项活动内容,我们已经对如何做“水宣传”项目有了越来越多的感知和领悟;而在每次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参观还是动手做实验,我们都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和挖掘与“水宣传”相关的内容。 这一项目导向的科考方式,会使队员们越来越从一个活动参与者,变成项目课题的主动思考者和贡献者,从而使每个科考队员的学习和探究更加深入,工作成果也更加有可能创新和产生实际功效。我们期待在下一次“队员沙龙”活动中,我们“学习共同体”可以一起总结这两次户外科考的收获,同时探讨如何把我们所知所学所积累的信息、数据和素材,转化为各组的项目元素和成果;以及思考和学习在未来的户外科考中如何不断提高、完善项目化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帮助我们最终产生有意义有趣味有成效的科考成果。
 

边做边学:队员们学习思考这些测量数据对于我们各个项目议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