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暨生态环境悦读汇活动-《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发现北京之美》
11月25日,由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承办的“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暨“生态环境悦读汇”首场活动在海淀区教科院台头未来实验小学智慧农业教室举行。
活动由台头小学科研副校长万璐璐主持,书记、校长王铁征,教学主任王军,教学主任刘利平出席活动。活动邀请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龙为学校师生进行科普讲座。五年级学生以及在研群体课题《利用大西山文化带资源开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的实践研究》《小学全学科阅读劳动主题校本资源建设》的成员到场学习。
在活动开始前,陈龙博士作为《生物多样性在北京》的主编之一,代表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以及图书参编人员,向学校赠送了多套图书和生物识别卡片。北京有哪些生物?北京的生物多样性是怎样的?《生物多样性在北京》这本图书会给出答案。王铁征校长代表学校表示感谢,并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认识身边更多的生物。
随后,陈龙博士为师生带来了一场有趣的讲座:《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发现北京之美》。
讲座从身边之美、北京的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影响、为什么要保护、我们能做什么等几个方面为孩子们打开了看北京的新视角。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简单地说,指生物的多样化;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城市中常见的动植物,郊区山野才能看到的野花、野草和小动物,如槭叶铁线莲、百花山葡萄、北京无缘兰。还有一些不太容易见到的野生动物,如长耳鸮、中华多刺鱼、中华斑羚等。
说到以北京命名的动物,如“北京雨燕”时,同学们只知道它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选用的吉祥物形象之一,但却不知道它的体重只有30~40克,每小时飞行速度却可超过110公里,被称为是一种“不能落地”的鸟,全年迁徙距离超过3万公里,迁徙过程中一直在飞行,几乎不停歇。而且它最喜欢营巢于北京的古建筑里。
孩子们还了解到很多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发现原来习以为常的行为却可能违法;原以为善意的行为却有可能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讲座最后,陈龙博士还为同学们推荐了进一步了解北京生物多样性的拓展阅读书籍,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了解更多北京的本土动植物,用自己的眼睛去更多的发现北京之美!
图书推荐:
生物多样性在北京
《生物多样性在北京》是由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的多位常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家老师们共同编著。
北京拥有丰富的生物种类,目前北京相关的物种图册多集中于介绍植物和鸟类等常见的类群,对其他类群介绍的图册不多见,如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本图册采用野外工作中拍摄的200余幅照片,介绍了北京常见或重要的108种物种及其生活习性,内容涵盖了苔藓植物、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昆虫和大型真菌,以及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向读者展示北京作为大都市的另一面,了解生物多样性不仅在深山老林,也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关注并保护本土的生物多样性。本书作为接触和认识北京生物多样性的入门读物,可供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者以及广大自然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