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新闻搜索

全文实录|2022北京新闻中心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2-03-02
来源:秘书处,宣教处 时间:2022年02月16日 字体:【  

  ​​导语:2022年2月15日上午,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召开了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做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进怀,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石景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先侠,延庆区副区长颛孙永麒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1.webp

2.webp

 

 

  主持人田玉红(2022北京新闻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任):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出席今天上午的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2月15日,中国农历元宵节,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其中蕴涵了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也体现在2022北京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当中。

  北京作为本届冬奥的主办城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风采。

  ​为了让各位媒体朋友更好地了解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先生

  ​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进怀先生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先生

  ​北京市石景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先侠先生

  ​北京市延庆区副区长颛孙永麒先生

  ​他们将向大家介绍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先生介绍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

 

3.webp

  ​于建华:作为“双奥城市”,北京因奥运和绿色结缘。2001年申办第29届奥运会时提出“绿色奥运”理念,2008年成功举办绿色奥运盛会,2009年又转化为“绿色北京”战略并一直实施。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执行新版城市总规,坚持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一体推进绿色发展与绿色办奥,生态文明之花在京华大地绚丽绽放,成为北京一张新“名片”。

  今天的北京,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021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优良天数增加到288天,占全年的78.9%;水清岸绿处处美景,密云水库蓄水量最高达35.7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开窗见景、出门见绿”,森林覆盖率达到44.6%。成绩主要得益于五方面:

  ​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达83.8%;聚焦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推进碳减排,2021年万元GDP碳强度约为0.41吨,在各省(区、市)中保持最优水平,并比2015年下降28%以上。碳交易成交额超30亿元,积极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

  ​二是污染防治持续攻坚。蓝天保卫战方面,2017年底实现全市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机动车排放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车保有量达50.6万辆,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占比超过70%。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2004年开始二氧化硫(SO2)稳定达标,2019年开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持续达标。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O3)浓度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优。碧水保卫战方面,节水优先,2021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加快水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8%;开展生态补水,五大河流26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净土保卫战方面,严格管控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让市民“吃的放心”“住的安心”。

  ​三是构建科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强化“两线三区”的空间管控,生态控制线面积达到73%,其中生态保护红线超过全市面积的26%。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恢复建设一批湿地。

  ​四是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出台《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等经济政策,保护好山好水好风光,加快宜居宜业宜游新发展,在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已经覆盖延庆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等五个生态涵养区,并辐射到中心城区。

  ​五是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成为更多市民自觉选择;通过碳普惠项目鼓励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出行,启动至今,平台累计用户量达30余万人,绿色出行量累计2100万人次。垃圾分类深入人心。节约型机关、绿色商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铺开。市民通过12345热线主动监督环境违法行为。

  ​在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北京市始终坚持一体推进绿色发展与绿色办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精彩纷呈的“冬奥时间”已经进入后半段,但绿色低碳理念将会一直在这座双奥之城延续,在全体市民心中生根发芽。蓝天之下,白雪之上,北京将带着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和冰雪之约留下的生态环境宝贵遗产,一起向未来!

  ​主持人田玉红:谢谢于建华先生的介绍。高质量的水资源是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下面请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进怀先生介绍北京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情况。

 

4.webp

  ​杨进怀:冬奥会的举办是推动北京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北京市水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涉水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转观念、抓统筹、补短板、强监管、惠民生”水务工作思路,坚持不懈推进“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水务发展目标,治水管水迈上新台阶。

  水资源保护更加有力。精细开展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联合调度。去年10月初,密云水库最大蓄水量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纪录,作为首都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作用更加凸显;2021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5.64米、增加地下水储量28.9亿立方米。

  水环境治理持续发力。扎实推进第三个城乡水环境治理方案,2021年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5座,新建污水管线568公里,完成322个村污水收集处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8%;全市再生水配置量超过12亿立方米,新建再生水管线35公里,实现10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用再生水替代;持续强化河长制,深入实施市总河长令,排查出的1000余条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75.7%,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水生态功能大幅提升。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全面实践“以水开路、用水引路”,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2021年新增有水河道27条、有水河长452公里、水面32平方公里,81处干涸多年的泉眼复涌;完成年度6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任务;全市河流、水库等健康水体占比达85.8%,城乡河湖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勃勃生机。

  2022年是“十四五”向纵深推进、加快建设的重要一年,北京市水务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保障首都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强化从“源头”到“龙头”水资源保护,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持续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持续加大水源保护力度,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强化“保水”“补水”措施,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推进流域生态补水,拓展生态治水新路径。力争全年生产生活用水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左右,污水处理率达到97%,再生水利用量提升10%,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达28%以上。

  主持人田玉红:谢谢杨进怀先生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先生介绍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相关情况。

 

5.webp

  ​高大伟: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见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持续扩大首都生态空间的同时,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优秀生态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

  在绿化工程建设方面,不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优化首都绿色格局。2012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了以两轮“百万亩造林”为主的大规模绿化建设,对优化北京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于2018年启动,四年来完成绿化造林85.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森林蓄积量达到269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今年北京将再增加15万亩的绿化面积,实现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圆满收官。

  一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重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营建。乡土长寿树种使用比例达85%以上,实现了 “从种植树木到营造森林”的转变。​二是充分利用拆迁腾退地,统筹多元增绿和品质提升,建设了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等绿色休闲空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生态惠民的能力和市民的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三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结合生态修复,优化林木种植结构,不断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推动新造林与原有林有机连接,打造互联互通,贯通平原、浅山到深山功能完善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提高首都的生态承载力。

  在资源保护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维护北京的生态资源安全。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去年发布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中收录的陆生野生动物达596种,充分印证了北京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85%。同时,全市通过建立示范区、保育小区等措施,加大森林健康经营力度,提升森林生态作用和碳汇能力。

  2022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动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落实总规、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全面加强资源保护,提高科学治理水平,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田玉红:谢谢高局长,石景山区是北京冬奥组委和重要赛区的所在地,下面,请北京市石景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先侠先生介绍石景山区相关工作情况。

 

6.webp

  ​李先侠:各位记者朋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石景山区在城市转型发展进程中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起,石景山区在首都中心城区中率先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项工作,全区以服务保障冬奥筹办为统领,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为重点,围绕“三区”定位,不断推进“品质之城”建设,绘就区域绿色生态底色,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更多绿色福祉。

  随着森林城市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石景山区加快实施创森总体规划,把创森工作和服务保障冬奥筹办、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疏整促”专项行动等工作,统筹实施、系统推进。全区相继完成新建和改造大型城市公园25座、社区公园21处、口袋公园与小微绿地38个,新增绿化总面积285.48公顷,改造提升绿地面积130.44公顷。截至目前,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3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2.42%,均为中心城区第一;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9.32%,位居全市第一。“山环水绕、绿轴穿城、绿链串园”的绿色空间格局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丽姿态已经初步显现。

  一、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扩容提质。围绕服务保障冬奥,石景山区开展了城市景观建设,打造了石龙匝道、阜石路冬奥特色景观大道、“一起向未来”冬奥主题花坛等景观,为场馆周边城市绿化景观注入冬奥元素,凸显绿色生态文明效益,塑造山水人文特色。2018年至2021年,结合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石景山区见缝插绿,共实施“留白增绿”90.88公顷,“战略留白”8公顷,城乡结合部改造绿化30公顷,裸露土地绿化19.44公顷。一批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全龄公园相继建成,区域绿色空间进一步拓展。2018年至2020年,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市级平原造林任务3355.61亩,全面实现我区承诺的“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构想,2021年又超额完成年度绿化任务,新增绿化267.6亩。西长安街城市森林公园群等城市森林建设基本完成,以“山、河、轴、链、园”为基础的绿色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山水交织的城市公共空间日渐成型。我们充分利用老厂区空间资源,活化首钢工业遗址,完成绿色转型发展。完成291公顷北区建设,着力打造了首钢石景山景观公园、群名湖公园、秀池公园,长安街西延线、晾水池东路道路绿化等精品绿地,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永引渠南岸城市森林、麻峪滨河森林公园、炮山城市森林、小青山等大尺度公园相继对游人开放,让城市中有绿荫,有花香,有鸟鸣,城市绿化生态品质显著提升。

  建成永引渠滨水绿廊和首钢高线公园等地标型绿道,使现有绿道长度达到32.19公里。未来“倚山、带水、环城”的山水风景绿道系统,将如同一条蜿蜒细长的“绿线”穿越于城市与山水之间,不断丰富市民亲山近水的休闲体验。与此同时,我们注重统筹西部山、水、泉、林、寺等自然与历史人文要素,全面优化西山环境。精准提升1148公顷西山森林资源质量,对八大处公园等多处彩叶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山区绿色屏障不断加固。占地1142公顷的北京冬奥公园等滨水公园对外开放,成为湿地观光、观鸟、科普教育的基地,荻花飘香、鸳飞鸟跃的景象重现。

  三、生态资源保护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三年来全区共有32.2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共植树1.8万株,义务植树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启动建设“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一季植树发展成全年尽责,市民参与植树更加便捷,途径更多。深入传播绿色生态理念,依托“园艺驿站”和“乡土植物进社区”等特色活动,推动全民参与绿化,形成品牌效应,市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显著增强。成立石景山园林绿化青年志愿服务队,面向社会提供绿化技术教育、科普讲座、环境保障等志愿服务。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完成全区九个街道网格划分工作。深化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强化森林火灾风险点监控,实现林区视频监控覆盖率90%以上,连续二十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各位记者朋友,以上就是石景山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有关情况,2022年,石景山区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园林绿化”向“生态建设”升级,从“快速扩容”向“大幅提质”迈进,通过实施一系列以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的生态工程,进一步释放城市绿地生态和服务功能,探索中心城区建设高水平城市森林模式。努力开拓理念新“秀”、格局清“秀”、风貌俊“秀”,洋溢新时代风范,契合石景山区发展脉搏的新兴城市生态建设管理之路,在园林绿化领域率先实现“一枝独秀”。

  主持人田玉红:谢谢李区长,下面请延庆区副区长颛孙永麒先生,向我们介绍延庆区的相干工作。

 

7.webp

  ​颛孙永麒: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延庆区生态建设成果及相关情况。延庆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土净生态美的城市新面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品牌称号。2021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再创新低,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降尘量2.9吨/平方公里·月,实现全市“双第一”,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河湖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位回升超3米,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森林覆盖率增至61.7%,陆生野生动物达到452种,是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两年保持优等级。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赛区以“绿色办奥”理念为指导,将“两山理念”贯穿场馆建设全过程,生态保护与冬奥工程建设一体化推进,历时六年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核心设计理念由蓝图变成现实。在生态修复方面,由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18位教授组成顾问团,完成赛区及周边2000公顷范围内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全程监督指导完成赛区216万㎡的生态修复工作。

  在植物保护方面,坚持“避让第一、就地保护”原则,对于确实无法避让的,依据“近地、迁地保护”原则,建设就地保护区5处,原地保护树木313棵;近地、迁地保护地4处,移植灌草1.1万株,移植乔木2.4万株。在动物保护方面,通畅野生动物通道,恢复动物栖息地,及时收容救治野生动物。2021年,我们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猪、狗獾、斑羚等野生动物照片和视频1.4万余张(条),其中监测到兽类11种,鸟类18种,较2019年分别增加了1种和6种。在绿色低碳方面,赛区内的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场馆全部由绿色100%电力供应;200多辆氢能源大巴车投入到赛时交通服务保障中,这些车辆也将作为绿色冬奥遗产服务城市公共交通。

  在经济发展上,延庆区着力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文化旅游方面擦亮生态底色,冬奥、世园、长城三张“金名片”联动,做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此外,一批国际品牌酒店集聚,民宿快速健康发展,获评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突出生态友好,构建“一核四区”空间格局,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园艺、体育科技、无人机产业集聚企业近千家、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20家,氢能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获评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在农业农村方面,着眼生态惠民,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全区休闲农业星级园区37家,创立全市首个农产品公用品牌“妫水农耕”,《延庆区聚焦特色园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案例入选全国首批“两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下一步,延庆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生态本底全面提升。同时,将实现“碳中和”作为延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积极探索并深化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以优质生态环境保障奥运盛会,推动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打造“两山”转化示范标杆,接续奋斗建设生态文明幸福最美冬奥城。

  ​主持人田玉红: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在座的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环节采用交传,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的名称。

  重庆广播:请问石景山区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哪些亮点生态建设项目?

 

8.webp

  ​李先侠:2019年起,石景山区仅在长安街西延线石景山路两侧就新建和提升改造了13处公园绿地,包括新安城市记忆公园、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西长安街文化艺术公园、石景山景观公园等,形成人在林间、楼在林中、人和自然和谐宜居的城市森林公园群,总绿化面积达到794公顷。

  借此机会,重点与大家分享三个亮点项目,首先是北京冬奥公园,因为石景山区西部永定河沿岸紧临北京冬奥组委和首钢滑雪跳台,公园分三个区,北部为郊野湿地区、中部为工业遗址景观区,南部为城市森林区。内有冬奥之环、冰雪森林、火车乐园等景观和北京市首条全封闭的马拉松路线,北京冬奥公园总面积1142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26公顷,绿地面积506公顷,通过缝合城市空间,整合联合永定河森林公园等现有公园,依托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工业遗产等资源,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品质提升,形成水绿相生、城景渗透、亲民共享、冬奥元素突出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北京冬奥公园自去年10月开园已来,约有53万市民到此打卡游览。2月2日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冬奥公园举行,371名冬奥火炬手沿园内马拉松路线进行了火炬传递。本次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的点位中,北京冬奥公园内的火炬传递不仅线路最长、时间最长、火炬手最多,还进行了冬奥历史上首次水下传递。

  第二个亮点项目是我们位于石景山区衙门口地区的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98.7公顷,三年前这里还是棚户区,我们近几年启动了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住房和生活条件,同时在这里规划了石景山区的门户绿地,如今的衙门口公园内架空步道、绿色廊道融为一体,可以实现无障碍通行。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最后是新安城市记忆公园。

  位于西长安街北侧,面积18公顷,以城市森林为基础,公园不仅将休闲健身功能与森林景观融为一体,为周边居民提供大尺度绿地,还将乡愁记忆融入其中,将石景山区标志性的老牌建筑包含在内生动展示了石景山区的城市发展历史,并赋予老建筑新的文化功能,形成满足多元需求的城市森林景观,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请问高大伟副局长,2021年开始,北京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型公园”,请问您是否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9.webp

  ​高大伟:谢谢您的提问。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园服务水平,提升市民绿色福祉,市园林绿化局创新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型公园理念,使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有更好的游憩体验。主要做法是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增加无障碍设施提高公园游玩的便捷性;丰富公园植物配置,建设小微湿地、本杰士堆、昆虫旅馆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提高公园内的景观效果和生物多样性;配置监控、防火、智能导览等智慧园林设施,提高公园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四是增加体育设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2021年,全市完成了地坛园外园、人定湖等10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建设无障碍环境136处,重点对公园出入口坡化、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进行优化和改造,实现公园游览区域无障碍设施的有效衔接。我们还在部分公园设置了智能健康宝查验系统,老年游客通过刷身份证、老年卡等证件,一秒即可完成验证。公园内消费场所均保留了现金支付渠道,解决老年人进公园景区的数字鸿沟问题。2022年,全市还将开展东城玉蜓公园、西城玫瑰公园等30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提升改造,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游园环境。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请问市环保局,今天冬奥会期间,北京的大气环境有很大的改观,这背后有什么秘诀?谢谢。

 

10.webp

  ​于建华:感谢您对北京市大气环境的关注,非常高兴的告诉您,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得益于五点。久久为功,北京市从1998年起就开始大规模治理大气污染了。二十多年来,围绕着改善空气质量,始终没有停下脚步,逐年累计实施了300多项措施,持续发力,接续攻坚,环境效益逐步释放,才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多元施治(全社会齐抓共管多元施治)。明确了各级各部门职责;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防治大气污染。发布修订了41项大气污染防治类地方标准,促进治理技术突破和管理机制创新。累计出台清洁能源改造等70余项经济政策,逐步建立起地方环境政策体系。

  精准治污(运用科技更加精准开展治理)。开展了PM2.5来源多轮解析,精准溯源,找准治理目标,制定精准治理措施。建立了覆盖“天空地”的高密度监测体系,不断用新技术提高治理水平。

  全民共治。政府部门齐抓共管;各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主动开展治理;公众积极行动,献计献策,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人人都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翁和行动者。

  区域协同。大气是流动的,所以要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协同共治、联防联控,建立了包括科技治污、信息共享、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及执法联动等机制,推动京津冀三地就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协同立法;统一实施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

  这次的冬奥会,既让大家享受到了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欣赏大自然的生态之美,也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留下宝贵遗产,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环境产品,让蓝天绿水青山成为双奥之城的靓丽底色。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延庆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前列,请介绍一下延庆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11.webp

 

  ​颛孙永麒: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您对延庆生态环境的关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延庆区我们把生态环境指标作为我区的一号指标,坚持联防联控,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筑牢生态屏障。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主要是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紧盯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狠抓挥发性有机物、能源清洁化、移动源、扬尘治理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我们建设覆盖全区的智慧环保监测网络,同时搭建环保大数据云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及时、快速发现污染源头,实施精准治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在碧水、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是以“河长制”为牵引,坚持从污染治理、生态扩容两方面开展工作,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水生态监测评价和调查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我区重点河流均为健康状态,并采集到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北京水毛茛和北京市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多刺鱼和马口鱼等。我们还完成了北京市节水型区创建,获评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紧抓源头预防和保护,强化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管理,我区无受污染耕地,耕地全部为优先保护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2022年,北京市水务部门将在水务为民方面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12.webp

  杨进怀:我来回答您提的问题。

  第一,我们计划持续推动提升健康饮用水,结合利用好南水北调的水源,加大自备井的置换,重点解决城区的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供水管网,解决12345热线群众反映的与水有关的问题,加大农村地区水质的监督检查确保水源水质安全。

  第二方面,持续打造开放优美水环境、水生态,在试点建设西南二环28.5公里城市滨水慢行系统的基础上,2022年将持续推进滨水慢行系统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温榆河公园二期的规划建设,推进城市中心地区大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蓝绿交织空间。

  三是努力保障汛期水安全,重点通过智慧水务北京模型的建立,强化对降雨和洪水的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的管理,通过发布预警信息,加大水工程修复、积水点治理,形成社会共治的防洪局面,努力确保汛期城市运行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服务营商环境。做法是一表多项申请,同步并联审查,事项单独批复。

  第五方面是持续加强节水保水公众参与式教育,去年水务局启动了节水光瓶行动。另外是有序组织公众到南水北调、团城湖等水源地参观,提升北京市民感恩南水北调、节约用水的意识,也有序组织市民到密云水库等区域进行参观,提升大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治理的认识。谢谢大家。

  三沙卫视:请问生态环境局领导,北京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提升我们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13.webp

  于建华:生态环境领域工作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一直在继承。同时,我们也注重改革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我们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就是为了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开展综合执法改革,优化执法效能;成立“环保警察”,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二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前已出台185项改革方案,构建了八方面制度体系,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等等。

  三是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我们制定了方案,明确了责任,推动了落实,为更加有力地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四是创新经济政策。注重政策创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实行水电气热阶梯、差别式价格,开征环境保护税,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五是严格法规约束。不断制修订法规标准,约束行为,比如出台法规,约束危险废物污染环境行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行为。

  主持人田玉红:谢谢各位嘉宾,今天参加我们的发布会。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对今天上午发布会的关注和报道,还在门口的签到台上,为各位嘉宾准备了中英文的文字资料,各位记者可以按需去取。有需要单独采访的话,可以向采访部预约,今天上午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