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河湖科考

科考报道|莲花河畔话今昔 城市发展成缘由(一)

时间:2021-04-19
4月10日一早,被上周科考探索点燃了的科考队员们,怀着被按捺了一周的小兴奋直奔莲花池向东不远处的莲花河。这一池一河构筑起的古老莲花池水系开始变得不那么陌生了,不过历史悠久的莲花河现在会是番什么模样呢?科考队员们带着心中的猜测和《凉水河科考指引 第二站:莲花河》(以下简称《指引》)来到莲花河畔,在专家老师、青年志愿者以及家长们的引导和陪同下,一起探究河道变迁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系。

科考热身做铺垫

科考队员们已经能愉快接受科考前的热身运动了,《指引》提出的问题还蛮有趣:“今天的莲花河还是3000年前蓟城居民们见过的那条河吗?”他们在线索“莲花河改造经历”的引导下,得知:

1952年 莲花河被接入了新修的“新开渠”
1957年 莲花河下段改道向南,出现了“新莲花河”
1960年代后期  老莲花河下段消失
1992年 莲花河上游成暗河

同时被下图中莲花池和莲花河周边密密麻麻的小区、大厦、酒店以及交通网络惊到了,而由这些场所排放的污水量也是惊人的。曾经的莲花河两侧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排污口接纳周边污水,加之新开渠接入,一度还成为上游首钢的排污河,水体污染严重,过往行人皆掩鼻而过,成为遭人投诉的“臭水沟”。历史上向金中都供水并营造了盛事水景的莲花河已荡然无存。科考队员们从文字中、从图片信息中,已经深深感受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带给城市河湖的深刻改变,这为接下来的科考探索做了一个很好的热身运动。


图解:图中红圈标识了莲花池(左)及科考的莲花河西城段(右)
 

科考任务探缘由

莲花河科考特意选择荷香园作为集合地点,从签到、集合、分队活动以及科考任务讲解都在园子里,让每一位参与者先体验一把此处宜人的“香”与上文让人掩鼻而过的“臭”的鲜明对比。不仅如此,营造本站科考探索氛围的环节呈现出了更多的精彩。

确定探索研究方向 随着科考活动名声的传扬,报名参加凉水河科考的中小学生已经超过预期。为保证活动质量,科考分队由上一站的4个增加为5个。同时根据采用的PBL方式及要求,为每个分队确定了一个项目研究方向,5个分队分别冠名为历史文化、科普宣传、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以及水流动性;同时为各分队配备了一名大学生志愿者领队,邀请家长中的专业人士做指导,还有市生态环境局团委的青年志愿者加持,都为接下来各分队按照研究方向有侧重地做科考探索做好了专业准备。

完成5大科考探索任务  根据莲花河城市休闲公园西城段特点,本站科考确定了了5大项科考任务,5个分队按照设计好的流程,科考队员们参照《指引》提示依次完成。
 

之一 流动的水中监测水质

走进莲花河城市休闲公园西城段,科考队员们发现河水欢畅地流动着,清澈见底,尤其是监测点位选择在了跌水处附近,“哗哗”流水声不绝于耳,今天的水质监测还会带给他们上周的那般兴奋和激动吗?


 

科考队员们又见到了上周的小姜老师和小赵老师,相互之间开始熟络起来。因为跌水的缘故,两位老师在跌水上方相对缓流处及下方水流增速处,选择了流速不同的两个点位进行监测,让科考队员们对水质指标变化有更直观的了解,并与上周静水湖泊水质形成对比。不少科考队员已经掌握了水质监测的基本方法,不仅能准确说出监测指标的名称并准确读数,甚至能对产生数据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说明。

科考队员们很快发现,在缓流处监测时,溶解氧含量比莲花池高,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水中大量沉水植物,由此推测这些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比较多。在跌水下方水流增速处监测后,水中溶解氧量含量显著增加,水质监测组的杨濯睿,别看是小实习队员,想法可不能小看:“这是因为跌水时,河水与空气接触得比较多,更多的空气溶解进入了水中,所以水中的氧气就更多了。”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不得不佩服,这些科考队员们的知识积累和探索精神。

之二  河岸的水土保持观察

维护河流的健康,与水土保持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本季河湖科考有了新的主办单位,北京水土保持学会陈芳孝副秘书长(教授级高工),站在莲花河岸边开讲。陈老师结合莲花河的生态修复,结合深入浅出地为科考队员们科普了水土保持的专业知识。他请科考队员们观察热身任务中提到的3个河段:城市休闲公园西城段(右)、广安门外大街至甘石桥河段(左)、甘石桥以南河段(中),发现各个河岸姿态明显不同,其中这次重点科考河段(右图)看起来与自然式河岸最为接近。

莲花河上游的三段河段河岸(左、中、右)

原来在自然式河岸景观的生态修复中,要根据实际,并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科学地进行河岸植被培育。陈老师指着近河岸边的植物,像柳树、鸢尾、芦苇等这些植物都是耐水性很好的物种,不仅可以美化河边环境,更重要的是能稳固河岸,起到防止河岸侵蚀的作用;河岸上方同样种植着亲水性植物,一方面稳固河岸,同时还能净化冲入河道的雨水;选用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和适生性植物种类,较好地适应本地的气候、土壤、水质,易生长,植物的成活率才会高。原来看似稀疏平常的岸边植物,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和效用,各个小分队的科考队员及随行众人听得饶有兴趣,岸坡工程、土壤复垦、水土保持等不少专业术语变得生动起来,抛出的问题不断得到解惑,离开时都带着收获后的满足。

之三  河流的生物多样性观察

自《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确定在中国昆明举办以来,生物多样性一词越来越为中国人所熟知。本季科考加入生物多样性观察,当然也是跟进热门的表达。其实,河流生物多样性研究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据研究统计,淡水生态系统虽然只占地球表面0.8%,但生物种类却可达地球物种总量的6%。是不是很厉害?环境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马庆宇老师,一位博物学者,应邀前来带领科考队员们进行生物多样性观察。

绿植萦绕之中,马老师带领着各个分队的同学们行走在正在复苏的河岸,提醒大家小心下脚,别踩踏正在萌动的芦苇上年留茬,芦苇可是个宝,可观赏,能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还能为昆虫和雀鸟提供栖息场所和食源,对生物多样性保持起到重要作用。马老师对河边看到或听到的一众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用生动的科普语言一一道来,犹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众人对马老师的博学多识深为佩服。大家第一次认真观察了豆娘,本次科考重点观察的一种昆虫,形似蜻蜓,却非蜻蜓,由于它对生存环境很是挑剔,只生活在比较干净的水边,因此它的出现与环境质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还认识了水中的麦穗鱼、白条鱼、圆尾斗鱼;欣赏了对岸珠颈斑鸠觅食、嬉戏场景;了解了鳑鲏与底栖生物河蚌的依存关系;知道了表征河流水质的指示昆虫,如蜉蝣、石蝇、石蛾,它们的幼虫对水质非常敏感,只能生活在水质好、氧含量高的水体中。众人对生物多样性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很直观的了解,直呼这次科考太值了,熟视无睹的稀疏平常之间蕴含了如此众多信息,不仅长了知识,更开了眼界。

(未完待续)